首页 > 精选资讯 > 严选问答 >

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

2025-09-14 15:11:26

问题描述:

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,拜谢!求解答这个难题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4 15:11:26

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】《鸿门宴》是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一篇经典篇章,讲述了秦朝末年,刘邦与项羽在鸿门(今陕西临潼附近)的一次重要会面。这场宴会表面上是和解,实则暗藏杀机,最终以刘邦脱险、项羽错失良机而告终,成为楚汉争霸中的关键转折点。

一、

《鸿门宴》主要围绕刘邦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展开,展现了刘邦的机智与谦卑,也反映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和缺乏远见。文中通过人物对话、动作描写,生动刻画了刘邦、项羽、范增、项伯、张良、樊哙等人的性格特点,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。
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翻译
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 刘邦驻扎在霸上,还没有机会与项羽见面。
亚父劝项羽击沛公,项羽曰:“吾闻沛公素怀大志,不可轻视。” 范增劝项羽攻打刘邦,项羽说:“我听说刘邦一向有远大的志向,不能轻视。”
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 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一起喝酒。
项王、项伯东向坐;亚父南向坐,亚父者,范增也;沛公北向坐;张良西向侍。 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;范增面向南坐,他是亚父;刘邦面向北坐;张良面向西陪侍。
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,项王默然不应。 范增多次用眼神示意项羽,举起玉玦三次,项羽却沉默不语。
良曰:“沛公今事有急,臣请往使秦军。” 张良说:“刘邦现在处境危急,我请求去说服秦军。”
于是项伯复夜去,至军中,具以沛公言报项王,因言曰:“沛公不先破关中,公岂敢入乎?今人有大功而击之,不义也。” 于是项伯连夜回到军中,把刘邦的话告诉项羽,并说:“刘邦没有先攻下关中,您怎么敢进来呢?现在人家立了大功却去攻击他,这是不义的。”
项王许诺。 项羽答应了。
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,至鸿门,谢曰:“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,将军战河北,臣战河南,不幸少利,遂与将军俱。今有小人之言,令将军与臣有郤。”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名骑兵来见项羽,到了鸿门,道歉说:“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朝,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,我在黄河以南作战,不幸有些失利,便和将军一同来了。现在有人挑拨,让将军对我有了嫌隙。”
项王曰:“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。不然,籍何以至此?” 项羽说:“这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。如果不是这样,我怎么会到这一步?”
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 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一起喝酒。

三、注释说明

词语 注释
沛公 刘邦的称号,因起兵于沛地而得名。
亚父 范增的尊称,意为“亚于父”,表示对他的尊敬。
玉玦 古代玉制的环形佩饰,象征决断。
东向坐 面向东坐,古代以东为尊位。
北向坐 面向北坐,地位低于东向。
张良 刘邦的重要谋士,后来成为汉朝开国功臣。
曹无伤 刘邦的左司马,后被项羽所杀。
通“隙”,指矛盾、嫌隙。

四、总结

《鸿门宴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载,更是一场政治智慧的较量。刘邦凭借谦逊与策略化解危机,而项羽则因优柔寡断失去良机。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用人之道的重要性,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