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马非马出自谁口】“白马非马”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,最早由战国时期的著名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。这个命题表面上看似荒谬,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逻辑思辨和语言分析思想,对后世的哲学、逻辑学乃至语言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一、命题来源
“白马非马”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(约公元前320年—前250年)。他是“名家”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,主张通过逻辑推理来探讨事物的本质与概念之间的关系。
公孙龙在《公孙龙子》一书中提出了“白马非马”的论点,其核心在于区分“白马”与“马”的概念差异,从而引发关于语言、逻辑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讨论。
二、命题含义解析
“白马非马”的字面意思是:“白色的马不是马。”乍一看似乎不合常理,但公孙龙的论证逻辑是基于以下几点:
1. 概念的划分:
“马”是一个泛指所有马的概念,而“白马”则是“马”的一种,具有颜色属性。因此,“白马”是“马”的一个具体实例,而不是“马”本身。
2.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:
公孙龙认为,语言中的词项往往带有附加属性(如颜色、形状等),而这些属性可能使我们混淆了事物的本质。他试图通过这种区分来揭示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差异。
3. 逻辑上的辩证:
这个命题并非否定“白马是马”,而是强调“白马”与“马”在概念上的不同,从而引发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反思。
三、历史评价与影响
| 项目 | 内容 |
| 提出者 | 公孙龙 |
| 出处 | 《公孙龙子》 |
| 学派归属 | 名家 |
| 核心观点 | 强调概念的区分与语言的逻辑性 |
| 历史地位 | 开创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先河,影响后世哲学与语言学 |
| 争议性 | 被认为是一种“诡辩”,但也被视作逻辑思维的早期探索 |
四、总结
“白马非马”虽然是一个看似悖论的命题,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语言、逻辑与现实关系的深入思考。公孙龙通过这一命题,试图揭示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,并挑战人们对于常识性判断的依赖。虽然该命题在后世存在争议,但它无疑为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。
表格总结:
| 问题 | 答案 |
| “白马非马”出自谁口? | 公孙龙 |
| 出处 | 《公孙龙子》 |
| 学派 | 名家 |
| 核心思想 | 强调概念的区分与语言的逻辑性 |
| 历史评价 | 有争议,但对逻辑学有重要影响 |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白马非马”的哲学意义或相关辩论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