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容置喙成语出处】“不容置喙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决定,不允许别人发表意见或提出异议。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都较为常见,尤其在讨论决策、权威性或话语权时使用较多。
以下是对“不容置喙”这一成语的详细解析,包括其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示例等内容。
一、成语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不容置喙 |
| 拼音 | bù róng zhì huì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 |
| 含义 | 形容事情已经决定,不允许别人插嘴或发表意见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正式场合,强调权威性和决定的不可更改性。 |
| 近义词 | 无庸置疑、不容分说、不容置辩 |
| 反义词 | 有商有量、可商可议、允许质疑 |
| 示例 | 领导已作出决定,此事不容置喙。 |
二、成语出处详解
“不容置喙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,原文如下:
> “郑伯与子产俱行,子产曰:‘君若不以礼,何以加于人?’郑伯曰:‘吾不能也。’子产曰:‘夫子之言,岂非理哉?吾不敢置喙。’”
这段话的大意是:郑伯与子产一同出行,子产说:“如果您不以礼相待,凭什么对别人施加影响?”郑伯回答:“我做不到。”子产说:“您所说的话,难道不是合乎道理的吗?我不敢再说话了。”
这里的“不敢置喙”,即“不敢插嘴”或“不敢发表意见”,后来演变为“不容置喙”,强调一种不容他人干预的状态。
三、成语使用场景
1. 正式会议或决策场合
例如:“公司已做出最终决定,此事不容置喙。”
2. 权威人物发言后
例如:“领导已经说明了立场,大家不要再争执,不容置喙。”
3. 强调决定的不可更改性
例如:“这次改革方案已经通过,不容置喙。”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不容置喙”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显得过于专断或缺乏沟通。
- 与“不容置疑”相近,但“不容置喙”更强调“不允许说话”,而“不容置疑”更强调“不容怀疑”。
五、结语
“不容置喙”作为一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观念,也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于各种正式场合。了解其出处与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、得体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