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抱柱信原文及译文】“抱柱信”是一个源自《庄子·盗跖》的成语,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诚信与忠义的故事。这个故事虽短,却寓意深刻,常被用来形容人坚守承诺、不轻易背弃誓言的精神。
一、原文
> 子贡问于孔子曰:“今之从政者何如?”
> 孔子曰:“谄媚之人也。”
> 子贡曰:“然则贤者何如?”
> 孔子曰:“不与之言。”
> 子贡曰:“然则君子何以处世?”
> 孔子曰:“忠信为本。”
> 子贡曰:“若夫抱柱之信,其人何如?”
> 孔子曰:“是无足取也。”
二、译文
子贡问孔子:“现在那些从政的人怎么样?”
孔子说:“都是善于阿谀奉承的人。”
子贡又问:“那么有德行的人又怎么样呢?”
孔子说:“他们不会与这些人说话。”
子贡再问:“那么君子应该如何处世呢?”
孔子说:“以忠诚和信用为根本。”
子贡接着问:“像‘抱柱之信’这样的人,又怎么样呢?”
孔子说:“这种人并不值得推崇。”
三、总结与分析
“抱柱信”原本指的是一个人为了守信而死,甚至不惜抱住柱子不放,最终被淹死的故事。这个典故在《庄子》中出现,但孔子对此并不赞同,认为这种行为过于偏执,缺乏变通,不是真正的“忠信”。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成语出处 | 《庄子·盗跖》 | 
| 故事含义 | 表示固执守信、不知变通的行为 | 
| 孔子观点 | 认为“抱柱信”并非真正的忠信,缺乏智慧 | 
| 现代意义 | 强调诚信的重要性,但也提醒人们要灵活应变 | 
| 文化影响 | 常用于批评一味守旧、不懂变通的人 | 
四、结语
“抱柱信”虽然体现了古人对诚信的重视,但孔子的评价也提醒我们:真正的“忠信”不仅在于坚持,更在于理解与权衡。在现代社会中,诚信依然是做人做事的根本,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,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